中国电动力学研究会第十七届全国年会会议纪要
除特邀报告之外,本次会议的报告分为和电动力学教学内容相关的前沿研究进展汇报、电动力学教学方法/手段研究和教研/教改项目申报三类,并增加了一个以电动力学课程考核评价为主题的讨论环节,与会代表就各相应主题进行了热烈而坦率的交流,会议组织报告25个,其中包括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电动力学教学改革项目申报/结题活动组织的答辩和评选,决定对参与申报的9个优秀项目给予资助。会议报告和结题/立项报告及批准项目如下:
  | 报告人 | 邀请报告主题 | 来源单位 |
1 | 龚昌德院士 | 从认识电动力学到 Higgs 机制(上帝的粒子) | 南京大学/浙江师范大学 |
2 | 蔡荣根院士 | 广义相对论、黑洞和引力波 |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
3 | 郑汉青 | 关于散射振幅解析性和因果性的一些思考 | 北京大学 |
4 | 赵玉民 | 库伦能量与原子核的稳定性 | 上海交通大学 |
5 | 张鹏飞 | Thomas 进动和 Wigner 转动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6 | 戴又善 | 惯性系的时空变换和时空度规 | 浙江大学 |
7 | 王鼎益 | 本科钱学森班电动力学教学刍议 | 西安交通大学 |
8 | 崔元顺 | 电磁理论中的“隐藏动量” | 江苏淮阴师范学院 |
9 | 银燕 | 等离子体飞镜及辐射压离子加速 |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10 | 杭志宏 | 光子晶体的奇异能带调控 | 苏州大学 |
11 | 周磊 | 从拔尖计划到荣誉课程:复旦大学电动力学课程建设的新尝试 | 复旦大学 |
12 | 丁浩刚 | 漫谈电动力学课程的研究对象及相应的教学方法 | 北京大学 |
13 | 周国全 | 经典转动带电体的辐射阻尼力矩 | 武汉大学 |
14 | 胡响明 | 关于信息化条件下电动力学教学的一点思考 | 华中师范大学 |
15 | 丁昌林 | 理工科院校应用物理类本科专业电动力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 西北工业大学 |
  | 报告人 | 项目结题/立项报告 | 来源单位 |
1 | 江俊勤       | 电动力学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报告兼结题) |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
2 | 曾定方 | 电动力学翻转课堂实践与思考(报告兼立项) | 北京工业大学 |
3 | 徐岩 | 电磁波在运动介质表面的反射和投射行为研究(报告兼立项) | 山东科技大学 |
4 | 张旭 | 超构材料研究成果在电动力学教学中的应用(立项,下同) | 曲阜师范大学 |
5 | 赵海军 | 电动力学学生自主学习型多媒体课件建设 | 山西师范大学 |
6 | 曾永志 | 苏州大学对2018全国电动力学教学研究会议的筹备工作介绍 | 福州大学 |
7 | 张景波 | 电动力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尝试与探索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8 | 孙咏萍 | 学习通平台在电动力学中的应用研究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9 | 曹斌照 | 地方工科院校电动力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 太原理工大学 |
10 | 姜文英 | 电磁场课程中抽象物理过程的虚拟仿真研究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本次会议在19日晚间召开了理事会工作会议,在会上根据上届申请人的工作效果和理事会工作需要相结合原则,决定增选兰州大学为新一届理事单位,国防科技大学银燕教授为新一届理事会成员,理事会工作会议研究讨论并决定了下述议题:
一、经过对2016年度教研/教改项目结题报告的仔细审查,报请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同意该批15项教学改革项目结题。
二、决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深化合作,对前期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电动力学教学改革项目的优秀结题项目人提供进一步支持,申请后续重点项目
三、决定 2020年由曲阜师范大学承办第十八届全国电动力学研讨会暨电动力学课程青年教师讲习班
四、今后会议增加讨论议程,针对特定主题开展专题讨论
本次会议正常到会的理事人员/单位如下:刘堂昆(湖北师范大学),郑汉青(北京大学),崔元顺(淮阴师范学院),高韶燕(西安交通大学),高雷(苏州大学),陆建隆(南京师范大学),李志兵(中山大学),周磊(复旦大学),邓文基(华南理工大学),郭芳侠(陕西师范大学),胡响明(华中师范大学),张景波(哈尔滨工业大学),何晓燕(成都理⼯⼤学),李吉超(山东大学),曾定方(北京工业大学),赵玉民(上海交通大学),郑泰玉(东北师范大学),朱传界(中国人民大学),杨柏峰(武汉⼤学)。缪可可(⾼等教育出版社)和杭志宏(苏州大学)列席了理事会议。
因具体工作原因请假的理事人员/单位名单如下:王振林(南京大学),罗春荣(西北工业大学),杨世平(河北师范大学),崔铁军(东南大学),梁颖(北京师范大学),曲崇(鲁东大学),张登玉(衡阳师范学院),万勇(青岛大学),孙志军(厦门大学),刘万东(中国科技大学),王青(清华大学)。
本次工作会议的成功召开,得到了苏州大学的大力支持和赞助。会议全体代表对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会议所做的精心筹备及周到细致的服务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8.10.21